首页 > 中级银行 >正文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复习知识点(5)

日期: 2021-05-07 15:06:14 作者: 吴莎莎

还在担心如何复习?没有复习方向?乐考网帮助大家巩固知识,乐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复习知识点(5)",希望对各位考生有用。

第二章金融基础知识

第二节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货币政策目标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即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引起操作目标的变动,操作目标的变动又通过一定的途径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如前所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其最终目标也是这四大目标。

但由于这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要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有所侧重。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存在高失业率的国家,中央银行可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增发货币、扩大信用投放等途径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稳定物价要求收紧银根、压缩投资需求、控制货币量与信用量,这不利于经济增长;要使经济有较高的增长速度,则要求增加投资,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又不利于物价稳定。因此,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难以兼顾。

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币值和国际收支都会受到其他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处于通货膨胀中的国家,国内利率往往比其他国家高,容易引起外国资本的流入,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在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包括货币对内币值稳定(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汇率稳定)两个方面。这一政策目标既规定了稳定货币的第一属性,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的(促进经济增长)。

(二)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在具体实施货币政策时,从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采取货币政策,然后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到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它介于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是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的传导桥梁。通常被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在于:表明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为中央银行提供一个追踪观测的指标;便于中央银行调整政策工具的使用。中介目标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它们与货币政策终极目标关系密切,并且中央银行又可直接控制,通过观测和控制这些指标,就可以间接地控制终极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一是可观测性。这种指标能够观察货币政策作用的效果和实施进度,反映这种指标的数据资料能够准确及时获取,便于定量分析。二是可控性。即中央银行能按政策意图对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要处于中央银行运用的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之内。三是相关性。这种指标既要与货币政策工具密切相关,又要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紧密相连。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调节经济时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从总量的角度,通过对货币供应总量或信用总量的调节与控制来影响整个经济,也被称为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其清偿能力,保护客户存款的安全,以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以及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或投资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因此,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以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为基础的,其效果也是透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来实现的。

(二)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机制是: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市场利率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支出减少,经济增速放慢,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的作用过程与上述相反。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调控经济。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同时,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还可导致证券价格上涨,市场利率下降。反之则相反。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具有主动性、灵活准确性、可逆转性、可微调、操作过程迅速、可持续操作等优点,所以成为中央银行常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利用基准利率、再贷款以及窗口指导、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进行传导,进而影响企业和家庭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最终对总需求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过程。

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其传导渠道主要有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等。

(一)传统的利率渠道

利率渠道是指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借贷成本下降,进而会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支出和消费者增加对耐用品的消费支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总产出的增加。

(二)信贷渠道

信贷渠道是指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减少,影响到银行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贷款随之下降。依赖银行贷款的企业不得不减少投资支出,最终是产出下降,反之则作用相反。

(三)资产价格渠道

资产价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引起资产价格的变化,进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之比,q同投资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股票价格上涨,q值增大,企业愿意增加投资,全社会总产出增加。另一种是莫迪利安尼的"消费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

这里的消费取决于消费者毕生的财富,而不是取决于消费者的当期收入。所以,只有股市持续较长时间的上涨,才会增加消费者整体的“毕生财富”,这时才具有财富效应。

(四)汇率渠道

汇率渠道也称国际贸易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货币供给量影响汇率,进而对净出口产生影响的过程。这种渠道的作用过程如下: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本国的利率下降,从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也将下降,由此影响本国货币贬值,使净出口增加,商品需求增加,最终导致总产出的增加。

乐考网小编为大家分享了“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复习知识点(5)”本文主要提供知识点供大家备考学习,后续小编会更新更多精华考点敬请期待!


复制本文地址:http://www.jhd518.com/gwz/1092.html

免费真题领取
资料真题免费下载
标签: 中级银行